站桩,看似简单,入门容易,出功难,想成为高人,难上加难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今天,给大家介绍两位前辈高人,他们用汗水、心血和智慧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。
一、王芗斋先生: “麻、热、胀”三字诀与“舒适得力”原则
王芗斋先生,是意拳(大成拳)创始人,也是近现代站桩功最重要的推动者和革新者之一。他毕生致力于拳学研究和站桩养生实践,将站桩提升到了拳学基础和养生核心的高度,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。
1. “麻、热、胀”是气血活动的良性反应:王芗斋先生明确指出,在松静自然、姿势得法的站桩过程中,身体(尤其是四肢)逐渐产生的“麻”、“热”、“胀”感,是体内气血运行增强、通畅肌肉经络的自然生理现象,是桩功开始起效的显著标志性信号之一,不必害怕,也不可强求。
2. “舒适得力”是根本原则:这一根本原则,也是王芗斋先生反复强调的核心原则。站桩姿势的调整、意念的运用、时间的延长等,都以“是否感到舒适、是否保持一种内在的支撑力和活力(得力)”为前提。
这里说的 “舒适”,指身体放松自然,没有憋气、僵硬、疼痛等不适感,反对咬牙硬撑、过分追求外形。
“得力”,指在放松中体会一种内在的、饱满的支撑感,身体像一棵树稳稳扎根于大地,骨骼如衣架般自然支撑,筋肉放松而有弹性,是放松与支撑的和谐统一。
先生的经验,破除了站桩的神秘性,让站桩回归生理: “麻热胀”三字诀,将玄妙的“气感”用最朴实的生理感受来描述,避免过度追求虚无缥缈的“气感”而走偏。它告诉我们,桩功的效果是建立在身体气血活动基础上的。
先生强调的 “舒适”性原则,也是养生保健的最高原则 ---舒服。 无论体质强弱、时间长短,只要找到当下那个让自己 “舒适得力”的姿势和状态,就是最有效的站桩。而“得力”强调内在的支撑结构和生命活力。
明白了以上原则,站桩时重点放在姿势正确、放松、呼吸自然上,感觉自然会产生,避免了意念过重、执着追求感觉而导致的紧张。
二、于永年先生: “生活化站桩”与“微动”理念
于永年先生,是王芗斋先生的弟子,是著名的站桩养生专家和推广者。他结合自身数十年的实践和现代医学知识,尤其致力于站桩养生的科学化、普及化和生活化。著有《站桩养生法》等书,影响深远。
1.“生活化站桩”:于永年先生大力提倡将站桩融入日常生活。他认为站桩不一定要在特定时间、特定地点长时间进行。可以利用碎片时间,不拘泥于标准姿势。例如:看电视、看书时,保持“站桩态”(头正身直,松肩坠肘,微屈膝,重心稳固);刷牙、排队、等车时,体会双脚踏实、身体放松中正的“桩感”;坐着办公时,保持上身中正,腰背放松,双脚踏稳地面。
2. “微动”理念:针对站桩时,容易僵硬的问题,先生提出站桩时可以通过“微动”进行调整。这种微动是身体在放松状态下,为保持平衡、气血流通而产生的极其细微、自然的内部调整(如双脚间的重心微小转换、关节腔内的微小活动),而非刻意的晃动或摇摆,是“静中有动”的表现。
先生提出的站桩生活化理念,解决了 “没时间”的痛点,极大降低了坚持的难度,可以灵活多样。它告诉大家,养生不必拘泥形式,关键在于保持“桩意”和“桩态”——即中正、放松、沉稳的身体意识,这样,站桩可以渗透到24小时,积少成多,效果显著。
先生的理念,让养生回归生活本源,体现了 “道在平常日用中”的思想,将站桩的精髓(中正、松沉、觉察)融入行走坐卧。同时,解放了思想,减少了身体僵硬和心理压力,让人更快进入放松状态,体会气血流动。
两位前辈的经验,一个揭示了站桩的核心本质和内在标准,一个提供了普适可行、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路径,二者相辅相成。
希望前辈的经验,能帮到大家。愿每一位,都成为站桩的受益者,拥有好心情、好身体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